曾经被誉为亚洲最大的露天矿,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开采后,终于走到了资源枯竭的境地。为了改变这一局面,我国自2019年6月起开始对抚顺西露天矿进行“抢救性修复”,但这样的方法能否奏效呢?抚顺西露天矿能否迎来新的生机?
“亚洲第一”露天矿为何会陷入困境?
早在20世纪初,抚顺西露天矿便被认为具备了巨大的潜力,煤层最厚可达150米,平均厚度约55米,堪比18层高的住宅楼。根据相关统计数据,这里储存的煤炭资源约为21亿吨。
因此,这座露天矿曾经成为我国早期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,至今已经开采了约2.8亿吨煤炭和超过五亿吨的油页岩,成就了中国能源的“坚实后盾”,甚至推动了大型客机、导弹、人造卫星等高科技设备的发展。
然而,需要注意的是,最初这里并不是露天矿,而是在技术和战争的影响下逐步转变为今天的面貌。尽管露天开采的效率比传统方式提高了3倍左右,但也带来了诸多难以接受的后果,特别是地质破坏、环境污染等问题,成为了亟待解决的“顽疾”。
当然,我国并未放任不管,提出了“回填”修复的方法,问题是,这样的措施是否能够奏效呢?
修复“深坑”已迫在眉睫?
面对这座曾为国家贡献巨大资源的“功臣”,各类整治措施纷纷出台。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恢复失去的土壤,具体来说,需要将一些油页岩边角料充分磨碎,再填充到矿坑中,助力土地恢复生机。
与此同时,抚顺市为了增强地基的稳定性和平整度,决定在坑底铺设一层1米厚的土壤,并种植近400万株树木,力图让修复后的区域恢复约430万平方米的绿地。借此机会,环境也得以恢复。
此外,相关部门还投入了上千万资金,采购智能化设备,如边坡稳定监测雷达、无人机巡检系统等,实时监测矿坑的变化,为修复工作提供保障。
露天矿该如何治理?实际上,我国对露天矿的整改已经相当成熟,除了使用回填、加固边坡等措施来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外,还可以利用地形特点将其转变为天然的大水库。
例如,位于我国东部草原区的煤电基地就建设了地下水库和地面水库,但在实施之前,需要对地理环境进行全面评估,以避免突发状况的发生。
此外,将废弃矿区转型为农田或生态园也是一种不错的做法。比如,贵州的锦丰金矿就将废弃的废石场复垦成现代化的农业生态园,既保护了生态环境,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。
从某种意义上讲,生态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,正如我们常说的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。
天创优配-外盘配资公司-安庆股票配资-武汉股票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