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院本是救死扶伤的地方,挂号窗口更应是高效便民的服务窗口。然而,近日江西吉安峡江县中医院的一幕却让人大跌眼镜——一名工作人员竟在患者挂号时,要求其帮忙完成购物APP的扫码助力任务,导致后续患者排队苦等。事件曝光后,迅速引发热议:公共服务窗口何时成了“带货现场”?
老人挂号被“强制”扫码,后续患者无奈等待
6月16日,一段拍摄于峡江县中医院收费窗口的视频在网络流传。画面中,一名工作人员正操作着老人的手机,熟练地扫码、点击,而老人身后还有多名排队等待的患者。发布者称:“后面的人都在等,可她非要扫完码才给挂号。”
据了解,这名工作人员要求老人协助完成某购物平台的“砍价”任务,否则不予办理业务。这种将个人需求强加于患者的行为,不仅耽误了其他患者的就医时间,更暴露了公共服务中的职业操守问题。
涉事员工停岗,扣发绩效
事件发酵后,峡江县中医院迅速回应。6月17日,医院发布通报称:经查,网友反映情况属实,涉事工作人员已被停岗,并扣发一个月绩效工资。
尽管处理及时,但网友的质疑并未平息:
“为什么医院会出现这种荒唐事?”
“停岗就够了吗?这是利用职务之便谋私利!”
“如果老人不会操作智能手机,是不是连病都看不了?”
公共服务为何屡屡“变味”?
这起事件并非孤例。近年来,从银行柜台到政务大厅,个别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“夹带私货”的现象时有发生。究其原因,无非两点:
监管缺位:部分单位对窗口服务的日常行为缺乏有效监督,导致个别员工钻空子。
考核机制僵化:若绩效仅与业务量挂钩,而忽视服务态度和职业操守,容易滋生敷衍塞责甚至违规行为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此类行为往往针对老年人等弱势群体。他们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,又担心不配合会影响业务办理,最终被迫成为“工具人”。
服务窗口的底线在哪里?
事件曝光后,评论区炸开了锅:
“这是把患者当‘流量’了?医院又不是直播间!”
“支持严惩!公共服务不是讨价还价的菜市场。”
“建议全国医院自查,别让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。”
也有网友呼吁:“与其事后处罚,不如加强日常教育,让‘为人民服务’真正落到实处。”
别让“扫码”扫掉了医者仁心
医院的每一个窗口,都承载着患者的信任与期待。当工作人员将私利置于职责之上时,损害的不仅是医院的形象,更是整个社会的公信力。此次事件虽已处理,但反思不能止步——如何筑牢制度防线?如何提升服务温度?这才是留给所有公共服务机构的必答题。
互动话题:你在办事时遇到过类似情况吗?欢迎留言分享!(点赞转发,让更多人看到!)
天创优配-外盘配资公司-安庆股票配资-武汉股票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